新华社福州2月13日电 2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不断培植全体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刘羊旸)记者日前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将把“互联网+”作为推动“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达到80%。

新华社福州9月8日电(记者 宋为伟)坚守海岛26载的福建莆田小学教师魏亚建等10名“全国师德楷模”近日在北京接受了教育部等部门的表彰。在全国第三十一个教师节前夕,这些来自教育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用他们的平凡和坚守,赢得全社会的尊重,绽放出人生的光彩,点亮教师职业的荣光。3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大大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保持经济增长7.5%左右的新沙巴体育网网址主页下,实现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的目标。

席大大抵达荷兰新沙巴体育网网址主页欧洲之旅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

新华社杭州5月22日电 (记者 齐湘辉、段菁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相逢》播出后,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食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象山石浦渔民张士忠与家人跨越60年的悲欢离合,更感动了许多人。 76岁的渔老大张士忠,更愿意别人叫他许郎秀,或是“老许”。他的一生,都住在浙江象山列岛一处仅0.8平方公里的渔山岛。节目播出后,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老许”,听他讲述《舌尖2》背后的故事。 “渔山岛的祖辈从福建迁居而来,所有村民清一色讲闽南语。我们兄弟姐妹6人都在渔山岛出生,一家人靠海吃海,打渔为生。”张士忠回忆说。 历史变迁改变了人的命运。1949年,国民党部队一路败退至东海岸,部分军队曾经驻扎在渔山岛,直到1955年3月渔山岛才被解放。 1955年2月的一天,外婆告诉张士忠,渔山岛上的人都不见了。一夜之间,岛上包括张士忠家16口在内的93户487人,一起被带去台湾。由于张士忠当时在石浦镇读书,和外婆、舅妈留在了石浦。 半年后,张士忠跟着解放军回到渔山岛,当时渔民离开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很多渔民家的东西几乎都没有动,还有些人家桌上的饭菜都来不及收、筷子还插在菜里,只是发霉了,看样子走得很匆忙。” “外婆让我留下来继续跑船,还让我随了娘家姓。就这样,‘许郎秀’变成了‘张士忠’。”张士忠说,两岸恢复通信后,去台的哥哥姐姐们在信中依然称他“郎秀胞弟”。 张士忠收到来自台湾的第一封信是在20年后,是二哥托一个德国华侨偷偷带来的。“信中说,他们先是到了基隆,后转移到台东的富岗新村。”他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富岗新村就被称为“小石浦村”,至今还保持着渔山岛的生产、生活习惯。 通过德国华侨,张士忠陆陆续续给台湾的亲人寄去了一些石浦海鲜。“他们都非常想念家里的味道,其中就包括渔山岛的淡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两岸开放探亲,去台村民陆续返乡看望亲人。1988年,作为第二批返乡同胞,张士忠的哥嫂四人回到了石浦。 “阔别30多年,所有回来认亲的人都是带着眼泪的。”张士忠的大儿子张匡京回忆道,见面后,大姑妈一直拉着父亲的手,不停地用闽南语叫着“阿弟、阿弟”。 那次重逢,他们一起回到渔山岛,在老家门口拍了很多照片。令人遗憾的是,张士忠的父母,却再没有机会重归故土。 2013年夏天,张士忠在石浦遇到了一个象山长大的80后年轻导演,老渔民特有的爽朗个性让他对小伙子一见如故。张士忠的故事吸引了这个年轻人,他跟着张士忠从石浦拍到了台湾,不仅拍下了张士忠亲手准备家乡特产的过程,也拍下了一顿等待了几十年的海峡团圆饭。 这个小伙子就是《相逢》的导演陈硕。“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这是陈硕最喜爱的《相逢》的一句文案,也从侧面诠释了他对《相逢》更像“历史剧”的理解。 节目播出后,老人隔海相望、乡愁满满的落寞背影,看哭了许多观众。网友“你_是爱是暖是希望”这样写道:“一顿团圆饭是半个世纪的等待,今日一别不知此生何时才能再相见,食物的相逢见证了人的离散。”